渭南市应对暴雨内涝的新举措与海绵城市建设进展解析
9月中旬,渭南遭遇连绵暴雨,多地短时降水超过50毫米,部分时段雨强达60毫米,造成积水深及膝盖,车辆难行,地下车库也难逃被淹命运。这已经不是渭南第一次因大雨苦恼,类似情况在不少城市也重复上演,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的薄弱环节。根本原因在于早年城市建设中,铺设地面的不透水材料占比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自然下渗,只能通过排水管网快速排出。当降水量超过管网设计标准,内涝几乎不可避免。
渭南的教训其实是我国多个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缩影。过去几十年里,城市扩张以“大而全”为目标,表面看起来繁华、现代,但地下的排水管网系统却跟不上节奏,使得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时容易瘫痪。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频繁,传统的硬排水思路明显不足。正因如此,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用水”,用更加自然地方式处理雨水,避免单纯依赖排水管道。
渭南近年来开始注重这一方向。2023年,市政府通过了新一轮雨水防涝规划,目标构建从源头减排、管网排水、蓄滞削峰到应急处置的完整防涝链条。今年8月,渭南主要领导还亲自检查了北区和南塬的雨水排泄项目,推行包括拦洪坝、调蓄池和雨水湿地等多种设施,显然决心不浅。这些措施不仅是面对暴雨的临时手段,更是构建城市韧性的长期布局。
技术数据也给出了良好信号。结合高级水文模型评估,海绵设施能够增加近8%的排水管长度和9%的管段数量,在10到50年一遇的暴雨条件下,最大峰值流量能降低约四成,径流总量也减少近三成。积水的深度和范围更明显缩小,积水量减少几十万立方米,这对减少车行难、居民出行受阻有直接帮助。
单靠某项海绵措施还不能彻底根治内涝。多种手段的结合,像源头截留、水系治理、雨水利用协同发力,才能显著削减内涝风险。河北衡水市是很好的样板,全面建设调蓄池和改造排水系统后,成功实现30年一遇暴雨防治标准,清理掉二十多个积水死角。这个典范经验对渭南有重要借鉴意义。
更海绵城市理念不只是防洪那么简单,它还代表了一种水资源管理的新路径。衡水在建设过程中,利用自然公园、渠道储蓄雨水,实现旱季调取的功能,同时积极推广雨水和再生水利用,年度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近五千万吨,替代率超过14%。这给节约水资源紧张的城市带来了不少启示。
渭南地理位置特殊,黄河中游、沟渠密布,加上南塬洪水风险显著,对海绵建设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出更高要求。工程建设需要大投入,也面临协调和施工的挑战。地方政府必须具备长远眼光和持续执行力才能取得突破。
设定到2035年的防涝规划表明,渭南把城市内涝治理当作长期任务。确保基础设施硬投入之外,也要完善暴雨预警、应急响应和社区防灾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软硬兼施”抗洪体系。
今年这场暴雨再次提醒大家,城市内涝不是纯粹自然灾害,而是城市治理和规划能力的综合体现。渭南的现有行动和衡水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并配合科学统筹,终有一日可以告别“雨后看海”的尴尬,迈向一个城市与水和谐共处的新阶段。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
配资论坛线上,国盛配资,华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