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正当徐向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干得有声有色,一纸来自延安的命令,让他即刻返程参加七大。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此后竟有长达五年的时间,再未亲临一线指挥一场战斗。对于一位正值当打之年的军事天才而言,这无疑是段漫长的沉寂。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意外,还是毛主席另有深意?
西征惨败的后遗症
要理解这一切,必须回到1936年的那场惨烈西征。当时,徐向前临危受命,率领西路军执行打通苏联通道的艰巨任务。面对西北“山大王”马家军数倍于己的兵力,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西路军孤军奋战,最终弹尽粮绝,几近全军覆没。
这场失败给徐向前带来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是身体的摧残,长期的艰苦跋C涉与精神重压,让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埋下了严重的病根。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上的巨大自责,两万多将士的牺牲,让他深感无颜面对党中央,一度觉得“一个光杆司令,怎么还有脸回去”。
然而,当他历尽艰辛回到延安时,毛主席没有丝毫责备。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主席清楚,西征的失败有着复杂的客观原因,不能归咎于指挥官一人。他更看重的是徐向前这位将才本身。
为了宽慰失意的徐向前,毛主席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有鸡就有蛋”。意思是只要你徐向前回来了,队伍丢了可以再拉起来。这番话给了徐向前极大的温暖和力量,也为他后来的“沉寂”埋下了第一个伏笔:毛主席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只“能下蛋的鸡”。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40年,徐向前在山东的工作卓有成效。他提出的“创造平原人山”战术思想,让八路军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站稳了脚跟。不到一年时间,山东的八路军主力就从两万多人扩充到五万余人,他再次证明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返回延安参加七大的命令。然而,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局势紧张,加上会议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七大被迫推迟。彭德怀等其他将领陆续返回前线,徐向前却被留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他的身体垮了。从山东长途跋涉到延安,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中央决定让他留在延安安心休养。没想到,一年后的1941年,就在他身体稍有起色时,一场意外彻底断送了他短期内重返战场的可能。一次送别干部时,一匹惊马将他踢成左腿胫骨骨折。
对于一个本就百病缠身的将领来说,这次重伤是致命的。身体状况的硬伤,成了他无法奔赴前线的直接原因。但这仅仅是表面因素,毛主席的深层考量,远不止于此。
从前线到讲台
到了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的反攻阶段,徐向前却接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命——担任抗大校长。他本人很不理解,直接找到毛主席,请求让他回前线带兵打仗,他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教育的经验。
毛主席的回答意味深长:“仗也要打,军事学院也需要你。”他看中的,不仅是徐向前辉煌的战绩,还有他早年在太原师范的专业背景。在毛主席看来,此时让徐向前去做的,是一件比打几场胜仗更重要的事情。
毛主席再次运用了“有鸡就有蛋”的逻辑。如果说徐向前本人是那只珍贵的“鸡”,那么抗大就是孵化器。他需要徐向前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去为我军孵化出成百上千个能征善战的“蛋”——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现,但毛主席看得更远。他预见到,抗战结束后,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在所难免。届时,共产党需要的将是规模更庞大、指挥更有素的军队。培养干部,成了当时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这项任务,非徐向前这样兼具实战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将领莫属。
结语
回过头看,徐向前在抗战中期的五年“沉寂”,并非被雪藏,而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和更高层面的重用。毛主席的决策,是基于三重考量:一是爱护,保住他因西征而严重受损的身体;二是信任,在他遭遇人生最大挫折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政治上的肯定;三是远见,将他放在培养军事人才这一关系我军未来的战略位置上。这五年,徐向前虽然没有再指挥千军万马,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锻造了一大批坚强的军事骨干,其贡献之大,不亚于任何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
配资论坛线上,国盛配资,华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