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4日,长沙迎来了和平解放,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应命进驻长沙,肖劲光司令员和黄克诚政委忙于恢复社会秩序、改编起义部队等事宜。一天,长沙市军管会大楼前走来一位年迈的农民,他站在门口迟疑不决,神情显得异常紧张,时不时地瞄向门口的警卫战士。警卫员注意到这位老人似乎有急事,便礼貌地问:“大爷,您有什么事吗?”老人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同志,我在找我的儿子五伢子,他已经离家二十年了。”警卫员微笑着,耐心地问:“大爷,您的儿子叫什么名字?”老人思考片刻,回答:“他叫许德华。”警卫员回忆了一下,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便摇了摇头。
老人随即从怀里拿出一张报纸,缓缓展开并指着一张照片对警卫员说:“这个人,好像就是我的五伢子。”警卫员低头仔细看去,尽管报纸的图片有些模糊,但他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人正是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警卫员不敢耽搁,立刻将老人的情况报告给了肖劲光司令员。
展开剩余80%肖劲光得知此事后,也感到难以置信,于是命令将这位老人带进军管会办公室。老人显得既拘谨又紧张,肖劲光见状,立刻用亲切的语气迎接他:“老大爷,您刚才说,报纸上的那个人是您的儿子?”老人点点头,再次拿出报纸,指着照片给肖劲光看。照片刊载的是兰州解放的消息,的确是许光达,他正在向兰州的军民发表讲话。
尽管这一切看似可以确认,但肖劲光认为光凭一个老人的说法和一张模糊的照片仍不能完全证实。他决定向中央军委请示核实。很快,中央军委发来了核实结果,确认许光达确实有个乳名叫“五伢子”,而他原名为许德华,且这位老人正是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
得知这个消息后,肖劲光和老人都无比激动,而在兰州的许光达得知消息后,首先是满心欢喜,随即却涌上心头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愧疚。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排行第五,便得了个乳名“五伢子”。许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许光达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愁眉苦脸,为了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常常面容憔悴,显得比实际年龄更为苍老。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许光达曾见过一位因饥饿而忍受不了的母亲,她带着孩子跳进河里自尽。看到这一幕,年幼的许光达吓得赶忙跑回家,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从那时起,他便立下决心,不再向母亲诉说饥饿,怕她再受打击。此事也成为他后来投身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光达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因为家庭贫困,许光达无法和同龄人一起上学。尽管如此,他依然偷偷去学校旁听,尽管寒冷的冬季,他也未曾放弃学习。一次,许光达在教室外听课时冻得昏倒,幸好邹希鲁老师及时救起他。邹老师看出了许光达的困境,于是决定免费教他。这一份无私的教育深深感动了许光达,也成为他日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动力。
1921年,13岁的许光达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开始了正式的求学之路。此时,邹老师也转任该校教师,并最终将自己的女儿邹靖华许配给了许光达。许光达和邹靖华结婚后,依然未能忘记革命理想,并在1925年从黄埔军校毕业,投身革命。
然而,许光达的父亲始终无法理解他投身革命的决定,许子贵多次劝他回家,但许光达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直到1927年,许光达在三河坝战斗中受伤并与部队失去联系,暂时回到家中。经过父亲的安排,他与邹靖华结婚,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未曾熄灭。
婚后的许光达尽管心系革命事业,但为了保护家人,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这一走就是20多年。期间,他甚至未曾用真实姓名与家人通信,父母一直以为他已死于战斗。
直到1937年,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通过多方打听得知许光达依然活着,并且与他在延安成功团聚。尽管如此,许子贵依旧未能知晓儿子还在世上,直到1949年,许子贵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许光达的照片,才知道儿子依然活着。
那时,年老的许子贵怀着一线希望,前往长沙寻找肖劲光等人,终于得以与儿子联系上。父亲收到许光达的来信后,激动不已,许子贵反复读着信,泪水涟涟。
许光达调到北京后,工作繁忙,未能经常回家探望父亲,但他始终不忘给家里写信。1950年,许光达终于抽空回家探望父亲,尽管有些亲朋希望借此机会在北京找工作,许光达始终坚持:“我不能带家人去北京,这一切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家族谋取私利。”
然而,父亲去世后,许光达依旧没能回乡参与葬礼。面对家人对葬礼的奢华要求,许光达坚决拒绝了,始终坚持简办丧事。虽然家人不理解,但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作为共产党员,必须要树立新的风气,不能违背党的要求。
1957年,许光达的父亲去世,许光达依然坚持党的规定,拒绝了家人对丧事的要求,最终委托一名干部代为处理,简朴地办完了葬礼。虽然家人无法理解,但许光达心中的坚守和责任感从未动摇。
这位曾经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英雄,虽然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责任,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国家和人民面前,他从未为自己谋取过任何私利。他的奉献和坚守,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论坛线上,国盛配资,华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