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6线这事儿,真挺让人头疼的。
本来是条打通首都机场、副中心、大兴新城的黄金线路,结果拖了这么多年,连开工都看不清。
2019年就列入规划了,北起机场T3,南到大兴新城,全长六十多公里,九个站,平均一个站八公里,跨度不小。
2022年好不容易拿到“可以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可到了2025年8月,北京地铁招标文件里,这批复还是2022年的老样子。
发改委那边也说了,规自委和交通委还在扯皮,怎么安排客运货运,没定下来。
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也在搞前期,S6线只能等。
这九个站,个个都是关键点。
3号航站楼站连着机场枢纽,城市副中心站通向通州核心区,花庄能换7号线和八通线,嘉会湖紧挨17号线起点,马驹桥和河西片区是亦庄的新住区,大兴新城站又连着大兴主城。
线路一半高架一半地下,高架二十八公里,地下三十三公里,站型也不一样,有高架站两座,地下六座,还有个地面站。
站距远得像城际铁路,不是普通地铁那种密集布点。
问题就出在客货混用上。
纯做客运的话,沿线人口少,运营成本高,全靠政府补贴。
加货运能分摊成本,但货车一跑,噪音大,尤其高架段影响顺义和通州居民。
晚上运货还占轨道,早高峰客运准备都受影响。
各区也有自己的想法。
大兴想先通亦庄产业区,通州想快和机场连起来,顺义则盯着临空经济。
可谁都不愿意掏钱配套,毕竟S6线不像昌平线南延那样直通西二旗,房价涨得快。
昌平线南延一通,西二旗那片房价直接涨三千一平米。
可S6线走的台湖,房价才四万,比昌平低一万。
谁不优先推能带地价的线路?
再说那条913路公交,跟S6线几乎重合,全程六十多公里,九十二个站,票价十三块,从机场到大兴要九十分钟,比走六环还慢。
可在台湖、马驹桥这种地铁盲区,早晚高峰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平峰时段却没人坐,成了通勤族的救命车。
为什么S6线这么难推进?
原因有四个。
第一,客运和货运协调难,两边都想顾,又都怕吃亏。
第二,各区都在打小算盘,谁都想自己先通,财政配套不肯出。
第三,客流预测太低,台湖才三万人入住,马驹桥五万人,人口还在慢慢导入,坐不满一半。
第四,产业支撑弱,亦庄是高端制造,顺义是临空,大兴是医药,这些地方之间的通勤需求,比不上海淀金融城、中关村那种强度。
S6线卡住,其实是整个东部新城发展的缩影。
六环外是价值洼地,产业定位模糊,人口进不来,交通自然排不上号。
客货混用不是理想方案,是现实逼出来的。
纯客运撑不住,加货运省点钱,可老百姓受罪,体验差。
未来要想动起来,要么明确产业方向,比如扩区亦庄,吸引十万产业线路,从嘉会湖加条支线直通国贸,直接连主城,吸引力才够。
不然的话,S6线还得在“前期工作”里耗几年,913路还得扛着通勤主力。
最后:
我觉得S6线不是没用,它是一条活血的血管。
现在缺的不是线路,是人气和产业。
别再各扫门前雪了,通州要通机场,大兴要连亦庄,顺义要搞临空,都得一起发力。
只有人来了,产业旺了,地铁才有优先级。
否则再等十年,它还是那个“最难产地铁线”。
城市发展不能光靠图纸,更得靠人心和行动。
配资论坛线上,国盛配资,华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